創造兩項亞洲紀錄!
5000米智能地質鉆探技術裝備研發及應用示范項目下設課題順利通過績效評價
發布時間:2021年09月16日
來源:地調局勘探技術所 (2021-09-15)作者:劉凡柏
9月11—12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在河北省保定市蠡縣組織召開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采”重點專項“5000米智能地質鉆探技術裝備研發及應用示范”項目下設課題績效評價會,6個課題全部順利通過了專家組的績效評價。
室內績效評價會議
會上,6位課題負責人分別從課題的總體完成情況、研究內容與創新、取得的重要進展及成果、人員及經費投入使用情況、項目組織實施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與下一步工作建議等方面進行詳細匯報。與會專家肯定了各課題取得的成果與亮點,同時指出各個課題存在的不足之處及需要補充的資料。項目負責人張金昌表示,課題人員一定要按照專家組的意見,抓緊時間對績效評價資料進行完善,為下一步項目的績效評價打好基礎。
項目現場
項目啟動伊始就確定了“鉆探裝備輕量化,鉆進控制智能化,孔口作業自動化,孔內鉆具系列化,鉆探工藝標準化,泥漿體系綠色化”的技術路徑和頂層架構,重點研發了5000米智能交流變頻電驅地質巖心鉆機、地質鉆探技術智能鉆進控制系統、P-5000高性能薄壁繩索取心鉆桿、小口徑高效系列鉆具、綠色環保沖洗液體系與廢漿處理技術等深孔鉆探關鍵技術與裝備,構建了以金剛石繩索取心工藝為主體的5000米以內地質特深孔鉆探技術體系。2021年6月,勘探技術所牽頭組織實施5000米智能地質鉆探技術裝備集成應用示范工程,在鉆深4007.01m的JZ04地熱地質勘探井,按照小口徑繩索取心滿眼鉆進要求,下入4007.01m的φ146 mm套管,實現了新的小口徑鉆孔結構,采用P規格繩索取心鉆具智能化控制鉆進,終孔深度達到4017.50m,巖心采取率達到97.08%,實現了鉆探裝備配套集成、功能操控、鉆進能力的實鉆驗證,創造了P規格繩索取心鉆進應用深度、下入φ146 mm地質套管深度兩項亞洲紀錄,形成了一支年齡搭配合理、專業配置高效的深部地質鉆探專業科研團隊,再次體現了勘探技術所牽頭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研發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
聽取示范工程介紹
項目牽頭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以及中國地質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無錫貝來鋼管有限公司、衡陽中地裝備探礦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金石鉆探(唐山)股份有限公司等參研與合作單位的課題負責人、任務負責人、技術骨干、項目管理人員參會。
聽取高性能薄壁繩索取心鉆桿介紹
[責任編輯:礦業報]
- 行業要聞 >>
- 《地下水管理條例》作出六方面重要制度安排
- 加強長江經濟帶重要湖泊保護治理 采砂、尾礦庫治理
- 國家三部委聯合發文,資源型地區將迎哪些重要機遇
- 解讀|司法部 水利部負責人就《地下水管理條例》答記者問
- 重磅!《中國礦業50指數研究報告》發布
- 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 公布《地下水管理條例》
-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獎勵名單發布
- 鐘自然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答記者問?
- 《全球礦業發展報告(2020-2021)》新鮮出爐!
- 紅色礦業 | 中國共產黨與礦業的不解之緣
- 業界資訊 >>
- 勘探技術所召開第二屆青年學術交流會
- 勘探技術所繩索取心鉆探技術方面獲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 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
- 勘探技術所《鉆探孔內事故預防與處理》行業標準批準發布
- 勘探技術所“創新中心”納入河北省技術創新中心管理序列
- 中煤水文局集團綠能公司成立
- 全國數字巖心系統上線運行
- 勘探技術所成功研制國產新一代吸力桶基礎沉貫系統
- 本刊成功入選“2021年度全國學會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計劃”
- 本刊2篇論文入選2021年度中國地調局期刊百篇優秀論文
- 會展預告 >>
- 中國地質展將于明年5月在京舉辦
- 非開挖論壇【最新日程】
- 國際深水油氣工程前沿技術盛會即將召開
- “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討會”時間確定
- 2021中國國際礦業大會論壇日程
- “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討會” 的通知
- 查收!中國地質學會2021年學術年會三號通知!
- 第八屆中國礦業展將于明年5月在京舉辦
-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 延期召開“全國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學術交流年會”
- 人物訪談 >>
- 我國采礦科技即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 汪集暘院士:“十四五”期間地熱市場潛力巨大
- 蘇義腦:陸上8000米以上超深井鉆完井技術及其裝備進展
- 曾梅香:我國地熱發電現狀與展望
- 趙陽升院士:把創新成果融入地熱等采礦工程領域
- 《人民日報》發表章建華署名文章:
- 楊文采院士:人類能上天下海,卻難以入地13公里
- 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投身地質勘探 踏遍青藏高原
- 在深海處演繹“冰與火”的傳奇
- 孫友宏校長在人民日報發表《為高校營造良好創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