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
發布時間:2021年09月23日
來源:國家統計局(2021-09-22)
2020年,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10095.0億元,比上年減少622.4億元,下降5.8%。其中,中央財政科學技術支出3758.2億元,下降9.9%,占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的比重為37.2%;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6336.8億元,下降3.2%,占比為62.8%。
注:

[1]本公報各項統計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初步核算數據。
[3]根據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最終核實數據,2019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已修訂為2.24%。
[4]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為初步核算數據。
附注:
1.主要指標解釋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 指報告期為實施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而實際發生的全部經費支出。研究與試驗發展(R&D)指為增加知識存量(也包括有關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以及設計已有知識的新應用而進行的創造性、系統性工作,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種類型。國際上通常采用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指標反映一國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基礎研究 指一種不預設任何特定應用或使用目的的實驗性或理論性工作,其主要目的是為獲得(已發生)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規律和新知識。
應用研究 指為獲取新知識,達到某一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而開展的初始性研究。應用研究是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的可能用途,或確定實現特定和預定目標的新方法。
試驗發展 指利用從科學研究、實際經驗中獲取的知識和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其他知識,開發新的產品、工藝或改進現有產品、工藝而進行的系統性研究。
2.統計范圍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的統計范圍為全社會有R&D活動的企事業單位,具體包括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以及R&D活動相對密集行業(包括農、林、牧、漁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的企事業單位。
3.調查方法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的調查方法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特、一級建筑業企業,規模以上服務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采用全面調查取得,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和服務業企業采用抽樣調查推算取得,其他行業的企事業單位采用重點調查以及使用第二次全國R&D資源清查資料推算等方法取得。
[責任編輯:礦業報]
- 行業要聞 >>
- 《地下水管理條例》作出六方面重要制度安排
- 加強長江經濟帶重要湖泊保護治理 采砂、尾礦庫治理
- 國家三部委聯合發文,資源型地區將迎哪些重要機遇
- 解讀|司法部 水利部負責人就《地下水管理條例》答記者問
- 重磅!《中國礦業50指數研究報告》發布
- 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 公布《地下水管理條例》
-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獎勵名單發布
- 鐘自然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答記者問?
- 《全球礦業發展報告(2020-2021)》新鮮出爐!
- 紅色礦業 | 中國共產黨與礦業的不解之緣
- 業界資訊 >>
- 勘探技術所召開第二屆青年學術交流會
- 勘探技術所繩索取心鉆探技術方面獲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 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
- 勘探技術所《鉆探孔內事故預防與處理》行業標準批準發布
- 勘探技術所“創新中心”納入河北省技術創新中心管理序列
- 中煤水文局集團綠能公司成立
- 全國數字巖心系統上線運行
- 勘探技術所成功研制國產新一代吸力桶基礎沉貫系統
- 本刊成功入選“2021年度全國學會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計劃”
- 本刊2篇論文入選2021年度中國地調局期刊百篇優秀論文
- 會展預告 >>
- 中國地質展將于明年5月在京舉辦
- 非開挖論壇【最新日程】
- 國際深水油氣工程前沿技術盛會即將召開
- “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討會”時間確定
- 2021中國國際礦業大會論壇日程
- “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討會” 的通知
- 查收!中國地質學會2021年學術年會三號通知!
- 第八屆中國礦業展將于明年5月在京舉辦
-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 延期召開“全國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學術交流年會”
- 人物訪談 >>
- 我國采礦科技即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 汪集暘院士:“十四五”期間地熱市場潛力巨大
- 蘇義腦:陸上8000米以上超深井鉆完井技術及其裝備進展
- 曾梅香:我國地熱發電現狀與展望
- 趙陽升院士:把創新成果融入地熱等采礦工程領域
- 《人民日報》發表章建華署名文章:
- 楊文采院士:人類能上天下海,卻難以入地13公里
- 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投身地質勘探 踏遍青藏高原
- 在深海處演繹“冰與火”的傳奇
- 孫友宏校長在人民日報發表《為高校營造良好創新環境》